當前位置:首頁-新聞中心
文章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2018-12-18
2018年9月28日由全聯房地產商會主辦,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承辦的首屆會長企業交流會,在中建鋼構北方大區(天津市西青區制造基地)成功舉辦。為了加強個會長單位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為行業的協同發展建言獻策,推動優秀產品技術的成果應用,真對當前的行業困擾發展全產業鏈相關領域的標準規范進行完善,以實際行動推動我國裝配式建筑健康可持續發展,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決定將定期舉辦會長交流會。
與會代表參觀中建鋼構開發的鋼結構裝配式公寓
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第一次會長企業交流會合影
本次會議是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成立以來首屆會長交流會,匯聚了原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促進中心和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的領導專家,同時分會副會長單位碧桂園集團、中國金茂、新城控股、路勁地產等百強地產精英以及副會長單位天津住宅集團、遠大住工、中建鋼構、杭蕭鋼構、中民筑友、廣聯達、米蘭之窗、華德隆、德國貝朗以及首鋼建設、和能人居、華通設計、千盛綠建等裝配式建筑產業鏈領域最具代表的結點企業領導、高管齊聚一堂,對行業現狀及當前落地過程中面臨的難點和痛點,大家集思廣益,尋找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把握房地產行業的新形勢、新機遇,傾聽產業鏈各節點的訴求,傳遞發展的正能量。與會人員首先參觀了中建鋼構位于天津市西青區的鋼結構制造基地,參觀了中建鋼構研發的鋼結構裝配式公寓樓,隨后召開了首次會長會議,對會議主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全聯房地產商會顧問、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秘書長劉哲先生的開場致辭拉開了會長交流的序幕,劉秘書長說: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是由全聯房地產商會與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共同牽頭成立,希望通過平臺能為房地產開發商和裝配式建筑產業鏈企業建立長效的交流溝通機制,促進上下游企業了解彼此的供需特點,更好的推動裝配式建筑健康可持續的發展,裝配式建筑作為建筑行業轉型發展的主要抓手,還存著諸多問題,未來建筑發展必然向集成化、標準化發展,那么產業鏈的企業根據行業發展的需要對它的圍護結構、廚房衛浴、線路管道等都要有集成的供應商,這些集成供應商來把控所有材料和產品的質量,使其產業鏈的每個節點都到達裝配式建筑對品質保障的要求,來保證裝配式建筑的整體的質量。所以通過這么一個平臺共同促進行業更好更快的發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最后,劉哲秘書長肯定了中建鋼構在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成績和引領的帶動效應,表揚了中建鋼構為行業發展樹立了典范,同時代表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感謝中建鋼構北方大區對本次會長交流會的支持。
劉 哲
全聯房地產商會顧問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秘書長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副秘書長建筑鋼結構分會會長黨保衛先生:黨會長回答了開發企業對裝配式鋼結構建筑在防腐、防火等方面的技術問題,會上黨會長對我國工業化建筑也談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黨保衛
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長、會長副秘書
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副會長、中建鋼構北方大區黨委書記、總經理嚴仍景先生:嚴總首先對各位領導專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對分會將首次會長交流會安排在中建鋼構召開表示感謝,嚴總對開發商和客戶的需求進行了分析,提議應該在公建領域強制推薦地級市采用裝配式,盡快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行業內要加大對鋼結構裝配式的宣傳力度。
嚴仍景
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副會長
中建鋼構北方大區黨委書記、總經理
隨后二十多位企業領導和行業專家分別對“關于分會立項國家十三五重點專項子課題——工業化建筑全壽命期綜合評價標準的建議”和“鋼結構裝配住宅推進過程中的難點和困惑”進行了深入的討論,對行業發展和自身企業面臨的問題暢談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大家一致認為工業化建筑全壽命期綜合評價標準制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極力支持標準的制定,此次會長交流會由全聯房地產商會裝配式建筑分會馬學明秘書長主持!
中建鋼構有限公司(下稱中建鋼構)是中國最大的鋼結構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隸屬于世界500強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建鋼構聚焦以鋼結構為主體結構的工程業務,為客戶提供“投資+建造+運營”整體解決方案。
中建鋼構以承建“高、大、新、尖、特、重”工程著稱于世,主營業務為高端房建、基礎設施工程,通過鋼結構專業承包、EPC、PPP等模式在國內外承建了一大批體量大、難度高、工期緊的標志性建筑。中建鋼構堅持科技創新,形成了完整的研發設計體系。打造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GS-Building、ME-House裝配式鋼結構建筑產品體系,承建了全國首條、世界最長的空中自行車高速公路——廈門云頂路自行車快速道示范段,全球首例填島鋼圍堰工程,國內首個兆瓦級聚風發電系統。大力研發及實施了城市慢行系統、智能立體車庫、中小跨徑橋梁、海洋綠色人居系統建設等一系列新興產品。中建鋼構在綠色建筑領域有豐富的產品成果,形成了六大建筑類型,包括住宅建筑、商業辦公、學校建筑、醫院建筑、公共建筑、模塊化建筑,全國有26個項目實踐,建筑面積300余萬平方米。(文:肖川、王瑞、陶常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