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
朝陽市君成鋼構彩板廠(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提出,推廣應用鋼結構建筑,結合棚戶區改造、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實施,開展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試點,大幅提高鋼結構應用比例,并將其作為推動鋼鐵行業升級的內容,與嚴禁新增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嚴格執法監管并列為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主要任務。
鋼結構建筑是綠色建筑的主要發展趨勢,作為消耗鋼材主要的產業之一,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方式。盡管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鋼結構生產第一大國,但是鋼結構用鋼量僅占我國鋼產量的5%~6%,遠低于發達國家20%~30%的水平,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與此同時,我國鋼結構發展也面臨諸多發展瓶頸。因此,在“十三五”時期,如何破除發展瓶頸,大力促進鋼結構推廣應用,不僅有利于推動建筑行業綠色發展、產業升級,也有利于化解鋼鐵過剩產能,提高鋼材利用檔次。
“回顧我國鋼結構的發展歷程、梳理限制鋼結構發展的‘瓶頸’問題、提出促進鋼結構發展的對策、制定推進鋼結構發展的路線,對促進我國鋼結構市場的發展、推進綠色建筑和建筑工業化、促進傳統建筑產業升級具有迫切的現實意義。”1月26日,在2016中國鋼結構發展高峰論壇上,中國鋼結構協會會長、中冶建筑研究總院院長岳清瑞就“十三五”我國鋼結構產業如何進一步發展問題如是說。
三大環節的瓶頸問題
針對目前我國鋼結構的現狀及發展的瓶頸問題,岳清瑞說,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鋼結構行業的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據介紹,2015年,我國鋼結構產量達到5000萬噸,產業規模世界第一;千噸規模以上的鋼結構制造企業超過3000家,專項施工資質企業突破1萬家。2007年~2015年,我國鋼結構產量保持了年平均增長率15%以上的速度,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鋼結構大國。目前,社會已經達成了基本共識,鋼結構是建筑工業化的重要形式和發展方向,這一共識將十分有利于化解我國鋼材產能過剩的困難局面。
回顧我國鋼結構發展歷程,目前制約我國鋼結構發展和推廣的問題有兩大類,分別是人員與技術層面瓶頸問題、市場與監管層面瓶頸問題。這兩大類問題廣泛存在于技術研發環節、工程化應用環節和市場化推廣環節。
技術研發環節。在人員與技術層面,突出的瓶頸問題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高性能結構體系與高性能鋼材應用瓶頸;第二,鋼結構建筑圍護體系,特別是住宅三板體系瓶頸;第三,防火、防腐性能,特別是涂層耐久性瓶頸。在市場與監管層面,突出的瓶頸問題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鋼材標準與國際不接軌,國際間設計規范轉換缺失;第二,鋼結構抗震設計及產業化標準體系亟須改革完善;第三,缺乏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市場平臺。
工程化應用環節。在人員與技術層面,突出的瓶頸問題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鋼結構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特別是專業設計人員;第二,全壽命周期的設計、施工、生產一體化技術有待建立;第三,鋼結構標準化、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技術欠缺。在市場與監管層面,突出的瓶頸問題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鋼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行業定位模糊;第二,鋼結構質量監督與產品認證的力度不夠;第三,設計、施工、生產脫節,效率和效益普遍較低。
產業化推廣環節。在人員與技術層面,突出的瓶頸問題存在于以下四方面:第一,鋼結構住宅體系和圍護體系;第二,中小跨度橋梁結構與養護系統;第三,室外裸露鋼結構與海洋結構防護;第四,國標鋼材與國外標準代換設計。在市場與監管層面,突出的瓶頸問題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全產業鏈的優化分工與利益分配機制尚未建立;第二,產業化政策、法規、規范體系還不健全;第三,行業監督不到位,惡性競爭導致質量參差不齊。
突破發展瓶頸的三大策略
岳清瑞認為,應該對鋼結構行業人員瓶頸、技術瓶頸、市場和管理瓶頸分別提出應對策略。
針對人員瓶頸問題,應大力實施鋼結構人才戰略,建立起多層面的鋼結構專業人才培養體系,集全社會之力,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多層次的專業人員梯隊,包括高層次人才(院士、專家、設計大師、總工程師、企業家等)、中層次人才(研發人員、設計師、工程師、專業技師、檢測師等)和基本操作層人才(技術工人、產業工人等)。當務之急是加強專業設計人員的培訓和再教育。
針對技術瓶頸問題,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設立鋼結構研究與教育專項基金,充分利用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綠色建筑與建筑工業化”,建立企業、學術界及大眾創業相互補充的創新體系,實現關鍵技術突破:一是結構體系創新與標準規范改革;二是建筑維護系統配套及產業化;三是標準化、工業化、信息化融合技術;四是全壽命周期的設計、施工、生產一體化;五是技術標準與國際接軌。其中,依托國家重點研發專項“綠色建筑與建筑工業化”,應重點做好高性能鋼結構和組合結構等綠色高性能結構體系的示范和應用,解決好鋼結構工業化、建筑部品與構配件制造、建筑產業化等關鍵技術難題,開展高性能結構材料和新型建筑圍護材料的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并完善基于預制裝配式建筑體系的信息化技術。